6.3 压力不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
6.3 压力不大于1.6MPa的室外燃气管道

6.3.1 中、低压燃气管道因内压较低,其可选用的管材比较广泛,其中聚乙烯管由于质轻、施工方便、使用寿命长而被广泛使用在天然气输送上。机械接口球墨铸铁管是近年来开发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管材,它替代了灰口铸铁管,这种管材由于在铸铁熔炼时在铁水中加入少量球化剂,使铸铁中石墨球化,使其比灰口铸铁管具有较高的抗拉、抗压强度,其冲击性能为灰口铸铁管10倍以上。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是近年我国新开发的一种新型管材,其结构为内外两层聚乙烯层,中间夹以钢丝缠绕的骨架,其刚度较纯聚乙烯管好,但开孔接新管比较麻烦,故只作输气干管使用。根据目前产品标准的压力适应范围和工程实践,本规范将上述三种管材均列于中、低压燃气管道之列。

6.3.2 次高压燃气管道一般在城镇中心城区或其附近地区埋设,此类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房屋建筑密集,而次高压燃气管道输送的是易燃、易爆气体且管道中积聚了大量的弹性压缩能,一旦发生破裂,材料的裂纹扩展速度极快,且不易止裂,其断裂长度也很长,后果严重。因此必须采用具有良好的抗脆性破坏能力和良好的焊接性能的钢管,以保证输气管道的安全。
    对次高压燃气管道的管材和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6.4.4条的要求(即高压燃气管材和管件的要求)。但对于埋入地下的次高压B燃气管道,其环境温度在0℃以上,据了解在竣工和运行的城镇燃气管道中,有不少地下次高压燃气管道(设计压力0.4~1.6MPa)采用了钢号Q2358的《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并已有多年使用的历史。考虑到城镇燃气管道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为保障安全在设计中对压力不大于0.8MPa的地下次高
压B燃气管道采用钢号Q2358的《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也是适宜的。(经对钢管制造厂调研,Q235A材料成分不稳定,故不宜采用)。
    最小公称壁厚是考虑满足管道在搬运和挖沟过程中所需的刚度和强度要求,这是参照钢管标准和有关国内外标准确定的,并且该厚度能满足在输送压力0.8MPa,强度系数不大于0.3时的计算厚度要求。例如在设计压力为0.8MPa,选用L245级钢管时,对应DN100~1050最小公称壁厚的强度设计系数为0.05~0.19。详见表29。

表29 L245级钢管、设计压力P为0.8MPa、1.6MPa对应的强度设计系数F

DN(D)

δmin

P=0.8MPa

P=1.6MPa

100(114.3)

4.0

0.05

0.10

150(168.3)

0.07

0.14

200(219.1)

4.8

0.07

0.14

300(323.9)

0.1l

0.22

350(355.6)

5.2

0.11

0.22

400(406.4)

0.13

0.26

450(457)

0.14

0.28

500(508)

6.4

0.13

0.26

550(559)

0.14

0.28

600(610)

7.1

0.14

0.28

700(711)

0.16

0.32

750(762)

7.9

0.16

0.32

900(914)

0.19

0.38

950(965)

8.7

0.18

0.36

1000(1016)

0.19

0.38

1050(1067)

9.5

0.18

0.36

    注:如果选用L210级钢管,强度设计系数F'为表中F值乘1.167。

6.3.3 本条规定了敷设地下燃气管道的净距要求。
    地下燃气管道在城市道路中的敷设位置是根据当地远、近期规划综合确定的,厂区内煤气管道的敷设也应根据类似的原则,按工厂的规划和其他工种管线布置确定。另外,敷设地下燃气管道还受许多因素限制,例如:施工、检修条件、原有道路宽度与路面的种类、周围已建和拟建的各类地下管线设施情况、所用管材、管接口形式以及所输送的燃气压力等。在敷设燃气管道时需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以上所提供的要求和条件。本条规定的水平净距和垂直净距是在参考各地燃气公司和有关其他地下管线规范以及实践经验后,在保证施工和检修时互不影响及适当考虑燃气输送压力影响的情况下而确定的,基本沿用原规范数据,现补充说明如下:
    1 与建筑物及地下构筑物的净距
    长期实践经验与燃气管道漏气中毒事故的统计资料表明,压力不高的燃气管道漏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在一定范围内并不与燃气管道与建筑物的净距有必然关系,采用加大管道与房屋的净距的办法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相反会增加设计时管位选择的困难或使工程费用增加(如迁移其他管道或绕道等方法来达到规定的要求)。实践经验证明,地下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加强管理密切相关。考虑到中、低压管道是市区中敷设最多的管道,故本次修订中将原规定的中压管道与建筑物净距予以适当减小,在吸收了香港的经验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把次高、中、低压管道与建筑物外墙面净距,分别降至应不小于3m、1m(距建筑物基础0.5m)和不影响基础的稳固性。
    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指:
        1) 增加管壁厚度,钢管可按表6.3.2酌情增加,但次高压A管道与建筑物外墙面为3m时,管壁厚度不应小于11.9mm对于聚乙烯管、球墨铸铁管和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可不采取增加厚度的办法;
        2) 提高防腐等级;
        3) 减少接口数量;
        4) 加强检验(100%无损探伤)等。
        以上措施根据管材种类不同可酌情采用。
    本条原规范是指到建筑物基础的净距,考虑到基础在管道设计时不便掌握,且次高压管道到建筑物净距要求较大,不会碰到建筑物基础,为方便管道布置,故改为到建筑物外墙面;中、低压管道净距要求较小,有可能碰到建筑物的基础,故规定仍指到建筑物基础的净距。
    应该说明的是,本规范规定的至建筑物净距综合了南北各地情况,低压管取至建筑物基础的净距为0.7m,对于北方地区,考虑到在开挖管沟时不至于对建筑物基础产生影响,应根据管道埋深适当加大与建筑物基础的净距。并不是要求一律按表6.3.3-1 水平净距进行设计,在条件许可时(如在比较宽敞的道路上敷设燃气管道)宜加大管道到建筑物基础的净距。
    2 地下燃气管道与相邻构筑物或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与垂直净距
        1) 水平净距:基本上是采用原规范规定,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基本相同。
        2) 垂直净距: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完全一致。

6.3.4对埋深的规定是为了避免因埋设过浅使管道受到过大的集中轮压作用,造成设计浪费或出现超出管道负荷能力而损坏。
    按我国铸铁管的技术标准进行验算,条文中所规定的覆土深度,对于一般管径的铸铁管,其强度都是能适应的。如上海地区在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为0.8m的铸铁管,经长期的实践运行考验,情况良好。此次修编中将埋在车行道下的最小覆土深度由0.8m改为0.9m,主要是考虑到今后车行道上的荷载将会有所增加。对埋设在庭院内地下燃气管道的深度同埋设在非车行道下的燃气管道深度早先的规定是均不能小于0.6m。但在我国土壤冰冻线较浅的南方地区,埋设在街坊内泥土下的小口径管道(指口径50mm以下的)的覆土厚度一般为0.30m,这个深度同时也满足砌筑排水明沟的要求,参照中南地区、上海市煤气公司与四川省城市煤气设计施工规程,在修订中增加了对埋设在机动车不可能到达地方的地下燃气管道覆土厚度为0.3m的规定,以节约工程投资。“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分别是指机动车能或不能通行的道路,这对于城市道路是容易区分的,对于居民住宅区内道路,按如下区分掌握:如果是机动车以正常行驶速度通行的主要道路则属于机动车道;住宅区内由上述主要道路到住宅楼门之间的次要道路,机动车只是缓行进入或停放的,可视为非机动车道。目前国内外有关燃气管道埋设深度的规定如表30所示。

表30 国内外燃气管道的埋设深度(至管顶)(m)

地点

条 件

埋设深度

最大冻土深度

备 注

北京

主干道   干线
         支线
非车行道

≥1.20
≥1.00
≥0.80

0.85

北京市《地下煤气管道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规定》

上海

机动车道
车行道
人行道
街坊
引入管

1.00
0.80
0.60
0.60
0.30

0.06

上海市标准《城市煤气、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CJ 08-10

大连

 

≥1.00

0.93

《煤气管道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鞍山

 

1.40

1.08

 

沈阳

DN250mm以下
DN250n皿以上

≥1.20
≥1.00

 

 

长春

 

1.80

1.69

 

哈尔滨

向阳面
向阴面

1.80
2.30

1.97

 

中南
地区

车行道
非车行道
水田下
街坊泥土路

≥0.80
≥0.60
≥0.60
≥0.40

 

《城市煤气管道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规程》(城市煤气协会中南分会)

四川省

车行道  直埋
        套管
非车行道
郊区旱地
郊区水田
庭院

0.80
0.60
0.60
0.60
0.80
0.40

 

《城市煤气输配及应用工程设计、安装、验收技术规程》

续表30

地点

条 件

埋设深度

最大冻土深度

备 注

美国

一级地区
二、三、四级地区
(正常土质/岩石)

0.762/0.457

0.914/0.610

 

美国联邦法规49-192《气体管输最低安全标准》

日本

干管
特殊情况
供气管:
     车行道
     非车行道

1.20
0.60

>0.60
>0.30

 

道路施行法第12条及本支管指针(设计篇);供给管、内管指针(设计篇)

原苏联

高级路面
非高级路面
运输车辆不通行之地

≥0.80
≥0.90
0.60

 

《燃气供应建筑法规》CHnΠⅡ-37

原东德

一般采取特别防护措施

0.8~1.0
0.6

 

DINZ 470

6.3.5规定燃气管道敷设于冻土层以下,是防止燃气中冷凝液被冻结堵塞管道,影响正常供应。但在燃气中有些是干气,如长输的天然气等,故只限于湿气时才须敷设在冻土层以下。但管道敷设在地下水位高于输气管道敷设高度的地区时,无论是对湿气还是干气,都应考虑地下水从管道不严密处或施工时灌入的可能,故为防止地下水在管内积聚也应敷设有坡度,使水容易排除。
    为了排除管内燃气冷凝水,要求管道保持一定的坡度。国内外有关燃气管道坡度的规定如表31,地下燃气管道的坡度国内外一般所采用的数值大部分都不小于0.003。但在很多旧城市中的地下管一般都比较密集,往往有时无法按规定坡度敷设,在这种情况下允许局部管段坡度采取小于0.003的数值,故本条规范用词为“不宜”。

表31 国内外室外地下燃气管道的坡度

地 点

管 别

坡 度

备 注

北京

干管、支管
干管、支管
(特殊情况下)

>0.0030
>0.0015

北京市《地下煤气管道设计施工验收技术规定》

上海

中压管
低压管
引入管

≥0.003
≥0.005
≥0.010

上海市标准《城市煤气、天然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CJ 08-10

沈阳

干管、支管

0.003~0.005

 

长春

干管

>0.003

 

大连

干管、支管:
逆气流方向
顺气流方向
引入管


>0.003
>0.002
>0.010

《煤气管道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天津

 

>0.003

天津市《煤气化工程管道安装技术规定》

中南地区

 

>0.003

《城市煤气管道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规程》 (城市煤气协会中南分会)

四川省

 

>0.003

《城市煤气输配及应用工程设计、安装、验收技术规程》

英国

配气干管支管

0.003
0.005

《配气干管规程》IGE/TD/3
《煤气支管规程》IGE/TD/4

日本

 

0.001~0.003

本支管指针(设计篇)

原苏联

室外地下煤气管道

≥0.002

《燃气供应建筑法规》CHnΠ2.04.08

6.3.7 地下燃气管道在堆积易燃、易爆材料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面通过时,不但增加管道负荷和容易遭受侵蚀,而且当发生事故时相互影响,易引起次生灾害。
    燃气管道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时,如燃气管道漏气易引起燃烧或爆炸,此时将影响同沟敷设的其他管道或电缆使其受到损坏;又如电缆漏电时,使燃气管道带电,易产生人身安全事 故。故对燃气管道说来不宜采取和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而把同沟敷设的做法视为特殊情况,必须提出充足的理由并采取良好的通风和防爆等防护措施才允许采用。

6.3.8 地下燃气管道不宜穿过地下构筑物,以免相互产生不利影响。当需要穿过时,穿过构筑物内的地下燃气管应敷设在套管内,并将套管两端密封,其一是为了防止燃气管被损或腐蚀而造成泄漏的气体沿沟槽向四周扩散,影响周围安全;其二若周围泥土流人安装后的套管内后,不但会导致路面沉陷,而且燃气管的防腐层也会受到损伤。
    关于套管伸出构筑物外壁的长度原规范规定为不小于0.1m,考虑到套管与构筑物的交接处形成薄弱环节,并且由于伸出构筑物外壁长度较短,构筑物在维修或改建时容易影响燃气管道的安全,且对套管与构筑物之间采取防水渗漏措施的操作较困难,故修订时将套管伸出构筑物外壁的长度由原来的0.1m改为表6.3.3-1 燃气管道与该构筑物的水平净距,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套管内的燃气管道和避免相互影响。

6.3.9 本条规定了燃气管道穿越铁路、高速公路、电车轨道或城镇主要干道时敷设要求。
    套管内径裕量的确定应考虑所穿入的燃气管根数及其防腐层的防护带或导轮的外径、管道的坡度、可能出现的偏弯以及套管材料与顶管方法等因素。套管内径比燃气管道外径大100mm以上的规定系参照:①加拿大燃气管线系统规程中套管口径的规定:燃气管外径小于168.3mm时,套管内径应大于燃气管外径50mm以上;燃气管外径大于或等于168.3mm时,套管内径应大于燃气管外径75mm以上;②原苏联建筑法规关于套管直径应比燃气管道直径大100mm以上的规定;③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煤气输配及应用工程设计、安装、验收技术规定》中关于套管内径应大于输气管外径100mm的规定等,是结合施工经验而定的。
    燃气管道不应在高速公路下平行敷设,但横穿高速公路是允许的,应将燃气管道敷设在套管中,这在国外也常采用。
    套管端部距铁路堤坡脚的距离要求是结合各地经验并参照“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第五章第二节第4条”的规定编制。

6.3.10 燃气管道通过河流时,目前采用的有穿越河底、敷设在桥梁上或采用管桥跨越等三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北方地区由于气温较低,采用穿越河底者较多,其优点是不需保温与经常维修,缺点是施工费用高,损坏时修理困难。南方地区则采用敷设在桥梁上或采用管桥跨越形式者较多,例如上海市煤气和天然气管道通过河流采用敷设于桥梁上的方式很多。南京、广州、湘潭和四川亦有很多燃气管道采用敷设于桥梁上,其输气压力为0.1~1.6MPa。上述敷设于桥梁上的燃气管道在长期(有的已达百年)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利用桥梁敷设形式的优点是工程费用低,便于检查和维修。
    上述敷设在桥梁上通过河流的方式实践表明有着较大的优点,但与《城市桥梁设计准则》原规定燃气管道不得敷设于桥梁上有矛盾。为此2001年6月5日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召开有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城镇燃气设计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和《城市桥梁设计准则》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以及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部分城市煤气公司、市政工程设计和管理部门等参加的协调会,与会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如下共识,一致认为“两个标准的局部修订协调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①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③必须采取具体的安全防护措施。确定条文改为:当条件许可,允许利用道路桥梁跨越河流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限定燃气管道输送压力不应大于0.4MPa”。
    本条文是按上述协调会结论和会后协调修订的,并补充了安全防护措施规定。

6.3.11原规范规定燃气管道穿越河底时,燃气管道至规划河底的覆土深度只提出应根据水流冲刷条件确定并不小于0.5m,但水流冲刷条件的提法不具体又很难界定,此次修订增加了对通航河流及不通航河流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覆土深度,目的是不使管道裸露于河床上。另外根据有关河、港监督部门的意见,以往有些过河管道埋于河底,因未满足疏浚和投锚深度要求,往往受到破坏,故规定“对通航的河流还应考虑疏浚和投锚深度”。

6.3.12 对于穿越和跨越重要河流的燃气管道,从船舶运行与水流冲刷的条件看,要预计到它受到损坏的可能性,且损坏之后修复时间较长,而重要河流必然担负着运输等项重大任务,不能允许受到燃气管道破坏时的影响,为了当一旦燃气管道破坏时便于采取紧急措施,故规定在河流两侧均应设置阀门。

6.3.13 本条规定了阀门的布置要求。
    在次高压、中压燃气干管上设置分段阀门,是为了便于在维修或接新管操作或事故时切断气源,其位置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要掌握当两个相邻阀门关闭后受它影响而停气的用户数不应太多。
    将阀门设置在支管上的起点处,当切断该支管供应气时,不致影响干管停气;当新支管与干管连接时,在新支管上的起点处所设置的阀门,也可起到减少于管停气时间的作用。
    在低压燃气管道上,切断燃气可以采用橡胶球阻塞等临时措施,故装设闸门的作用不大,且装设阀门增加投资、增加产生漏气的机会和日常维修工作。故对低压管道是否设置阀门不作硬性规定。

6.3.14 地下管道的检测管、凝水缸的排水管均设在燃气管道上方,且在车行道部分的燃气管经常遭受车辆的重压,由于检测和排水管口径较小,如不进行有效保护,容易受损,因此应在其上方设置护罩。并且管口在护罩内也便于检测和排水时的操作。
    水封阀和阀门由于在检修和更换时人员往往要至地下操作,
    设置护井可方便维修人员操作。

6.3.15 燃气管道沿建筑物外墙敷设的规定,是参照苏联建筑法规《燃气供应》CHnIl2.04.08-87确定。其中“不应敷设燃气管道的房间”见本规范第10.2.14条。
    与铁路、道路和其他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是按《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 6222和上海市的规定而定;与架空电力线最小垂直净距是按《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 50061—97的规定而定。